摘 要:汉魏晋时期的出土文献中常见“阳遂”一词, 过去学者或将其解释为阳燧镜, 或解释为墓隧, 诘屈晦涩, 莫衷一是。今据“阳遂”一词在各类文物中的用字习惯及语境限制, 并联系同时期的民间风俗传统、用语习惯, 认为该词实指道教经文中所谓寿命长久的一种状态。
主题词:镜铭; 阳遂; 道教; 太平经;
作者简介:鹏宇, 文学博士,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rm "Yangsui" and Its Daoist Meaning in the Unearthed Document Idiom
Peng Yu
在汉代镜铭中, 常见“阳遂”一词。如:
(1) 宜子孙, 阳遂, 富贵, 老寿。 (《黄武六年分段式重列神兽镜》①)
(2) 陈氏作竟 (镜) 日有憙 (喜) , 令人阳遂贵复富, 天禽细守 (兽) 各自治, 左有青龙来福佑, 白虎居前□白事, 凤□□□□□□, □□□□造工□。 (《陈氏鸟兽纹镜》②)
(3) 郑氏作竟 (镜) 自有纪, 上有东王公西王母, 令君阳遂宜孙子, 长保二亲不知老。 (《郑氏神人神兽画像铜镜》③)
(4) 池氏作竟 (镜) 真大巧, 上有王侨 (乔) 赤甬 (诵) 子, 令人阳遂不知老兮。 (《池氏作镜》④)
(5) 八维此竟 (镜) 与众异, 七子九孙各有喜, 宦至公卿中尚 (常) 侍, 上有东王父西王母, 令君阳遂不知老兮。 (《八维作盘龙镜》⑤)
(6) 尚方作竟 (镜) 自有纪, 阳遂光明宜孙子, 寿如大山乐毋 (无) 已兮。 (《尚方镜》⑥)
(7) 尚方作竟 (镜) 自有纪, 辟去不羊 (祥) 宜古 (贾) 市, 上有东王父西王母, 令君阳遂多孙子兮。 (《尚方镜》⑦)
(8) (外) 尚方作竟 (镜) 自有纪, 辟去不羊 (祥) 宜古 (贾) 市, 上有东王父西王母, 令君阳遂多孙子兮。 (内) 西王母。
玉女。 (《尚方神人乐舞杂技画像镜》 (8) )
过去学者在解释此类铜镜铭文时认为:“‘阳燧富贵’一词似不通, ‘阳燧’乃是古人用以取火之器物, 应与‘富贵’断开, 镜铭中出现‘阳燧’, 说明这个铸镜师除铸镜以外, 还兼铸‘燧’。”⑨
现在看来这种解释, 颇为牵强。且不说铸此镜时, 是否有同铸“阳燧”之实, 即便其假设成立, 将“阳遂富贵”中的“阳遂”理解为阳燧镜, 整个铭文的含义仍让人感到突兀费解。
大家知道, “阳遂”一词还常见于同时期的其他金石材料, 如:
(1) 大吉, 宜用, 富贵, 阳遂。 (《阳遂洗》⑩)
(2) 郝氏之家大富贵, 子孙千人皆阳遂。 (《郝氏樽》 (11) )
(3) 左阳遂, 右富贵。 (《阳遂砖》 (12) )
(4) 阳遂富贵。 (《阳遂富贵瓦当》 (13) )
(5) 阳遂复世。 (《阳遂砖》 (14) )
(6) 阳遂富贵大吉利。 (《阳遂富贵砖》 (15) )
(7) 阳遂富贵, 此中人马, 皆食太仓, 饮其江海。 (《安国祠堂题记》 (16) )
(8) 阳遂。 (《阳遂刻铭》 (17) )
(9) 延熹四年太岁在辛丑, 万世老寿, 阳遂富贵。 (《延熹四年砖》 (18) )
(10) 五凤三年……富贵阳队 (遂) 。 (《吴五凤砖》)
(11) 凤皇二年八月三日东莱孟陈, 北海郑遵所造。富贵阳遂。 (《吴凤皇砖》)
(12) 富贵阳隧 (遂) , 万岁不败。 (《富贵阳遂砖》)
这些文物中的“阳遂”一词与铜镜中的语境并无二致, 所以, 我们觉得应当将其放在一起进行统一的分析。
翻查前贤成果, 对“阳遂”一词, 主要有五种意见, 其中三种收录于《汉语大词典》 (19) :1.清畅通达貌。2.即“阳燧”, 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3.古代车上的一种采光装置。
用这三种义项中的任何一条来解释上述的出土材料, 似乎都不合适。
仔细比较各条引文, 不难发现材料中“阳遂”常与“富贵”搭配, 所以, “阳遂”之义也应是当时常用吉语。从这个角度出发, 可以首先排除上述第二、三两种义项, 因为它们与此引文中的“阳遂”之义, 完全无涉。
至于第一种义项, 书证为《文选·王褒〈洞箫赋〉》“被淋洒其靡靡兮, 时横溃以阳遂”。李善注:“阳遂, 清通貌。言其声或盛壮而细密, 时复横溃而清通也。”今按, 李善的注解实际上是借鉴了郑玄《周礼注》“阳, 清也”, 《礼记注》 “遂, 达也”的训诂意见。云“阳遂”有清通之貌, 用来解释《洞箫赋》尚可, 但用来解释的上述金石材料则显得过于迂曲, 不仅意义上不能十分密合, 且不合乎当时金石材料的语言习惯。
另两种则将“阳遂”与阳燧联系, 将“阳遂富贵”释为“富贵如火之盛也” (20) , 或因“阳遂”写作“阳隧”, 而将其理解为左边的墓隧 (21) , 则更加牵强, 无需多辩。
现在看来, 要想顺利地解决上引材料中的“阳遂”问题, 还需对整个辞例及其文字载体进行更加客观地分析方才妥当。
经过比较不难发现, 在辞例上, 上述出土材料中, “阳遂”皆与“富贵”“光明”“大吉利”“宜孙子”等词搭配, 故将该词的意项判定为当时的一种吉语应该没有问题。
其次, 从文字书写习惯来看, 这些材料中的“阳遂”从不加“火”字旁写作“阳燧”, 也应加以留意。说明应该与利用太阳光取火的阳燧镜无涉。
再次, 从材质看, 无论是樽、洗 (22) 、砖、瓦当还是铜镜, 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附著其上的语言文字自然也应该是当时的习语或俗语, 不可能太过于诘屈聱牙、晦涩难懂。
此外, 从时代上看, 郝氏樽、阳遂砖都是东汉时代的器物, 神兽镜则有明确的纪年, 为三国时所铸。阳遂洗虽无明确的纪年, 但据考古类型学的知识, 也可以将其时代大略归入东汉。 (23)
所以, 上述器物的时代都不早于东汉,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些细节似乎提醒我们, 想了解“阳遂”的具体含义, 从有关东汉或魏晋时期的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传世文献入手, 似不失为一条途径。
幸运地是, 在东汉时期的道教文献材料中, 我们确实发现一些极有价值的线索。
《太平经》东壁图第一百六十三云:“善者自兴, 恶者自病, 吉凶之事, 皆出于身, 以类相呼, 不失其身。天道无私, 但行之所致。故前有弟子, 后有善气, 趣学不止, 令命得阳遂也, 或得长寿身不败。” (24) 我们认为这里的“阳遂”, 和上述出土文献中的“阳遂”寓意颇为相类。
不过, 在讨论《太平经》中“阳遂”的含义时, 还需要对过去学者们的意见加以辨析。过去学术界对于“命得阳遂”中的“阳遂”, 有两种解释。一种以罗炽 (25) 、龙晦 (26) 、杨寄林 (27) 等先生为代表, 认为“阳遂”为“平安寿终”之意, 而将此句解释为“使生命得平安寿终”;而另一种则以俞理明先生为代表, 将“阳遂”理解为“清纯通达, 没有灾厄”之意 (28) 。
需要指出的是“清纯通达”与“没有灾厄”并没有直接联系, 第二种意见大概是采用了清畅通达的意思, 而又稍加变通修改。“没有灾厄”与“平安寿终”在这一句中并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 应该将“清纯通达”和“没有灾厄”区分开, 而将“没有灾厄”和“平安寿终”合为一类。这样, 对“命得阳遂”就只有了一种解释, 由于“阳”在道教经常表示阳气、生命力、寿命, “遂”有顺遂, 成功之意, 所以“命得阳遂”可以理解为, 保持寿命长久无厄的一种状态。
将这种意项带入《太平经·东壁图》, 从文本的逻辑关系上看是极为合适的。该图上文讲积善积德, 曰“好道者长寿”, 下文言“长寿身不败”, 都与人之寿命相涉, 且下文讲“或长寿身不败”, “或”字的使用, 说明“长寿身不败”并非人人皆能, 与“命得阳遂”相比, 其在修炼成就上更高一级。从这个角度看, “阳遂”指人年老而得善终, “长寿身不败”指长生不老, 这种表达上的方式递进关系, 也是符合道家所宣扬的修炼过程的。
另一方面, 结合《太平经》的整个文本来看, 将东壁图的主旨理解为求阳遂、求长寿也是很合适的。紧挨着此篇的西壁图所讲的也多是长寿的主题。《太平经》中宣称各人秉承天地之气有厚薄, 所以生命有寿夭久暂。积善行德可以增加生寿, 不孝恶逆则莫竟其年。如《见诫不触恶诀》“殊能思行天上之事, 得天神要言, 用其诫, 动作使可思, 可易命籍, 转在长寿之曹” (29) 。《有德人禄命诀》“行善可尽年命, 行恶失长就短” (30) 。
东汉时期, 道教产生。道教经文成为生活中的习语, 或生活中的俗语写入道教的经文, 都是极为正常的事。《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经典, 其宣讲对象主要是下层民众, 为宣扬教义的方便, 行文通俗易懂, 包含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口语成分更是不足为奇。 (31) 而且, “对于现存《太平经》 (残卷) 定本的成书年代, 学界就基本达成共识, 即认为至迟当不会晚于东汉中后期 (汉末灵、献帝之际) ” (32) 。在时间上, 《太平经》的流传、成书时间与上述出土材料的制作时间也都相当接近。
而将“阳遂”指人年老而得善终的这种意项代入到上述的出土文献中显然也是合适的。“子孙千人皆阳遂”, 是说子孙众多且不夭折, “富贵阳隧 (遂) , 万岁不败”, 是说不仅拥有财富、权力, 而且寿命长久, 万年不败。而黄武六年分段式重列神兽镜中的铭文“宜子孙, 阳遂, 富贵, 老寿”, 则是说, 使用此镜可以使子孙过上美好、富贵的生活, 得以善终, 而自己则可以年老而寿。 (33)
《尚书·洪范》云:“五福:一曰寿, 二曰富, 三曰康宁, 四曰攸好德, 五曰考终命。”希求生活中多福少厄与寿命的长久, 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愿望, 自古使然。而且, 在道教的宣传中, 阳世的平安与长寿, 并非遥遥不可期, 只要愿意加以修炼, 世人皆可得。两汉魏晋时期有不少“延年益寿宜酒食”“富贵番昌宜侯王”“其师命长”之类的镜铭, 汉代瓦当中亦充满着“千秋万岁”“延年益寿”“万岁累世”之类的吉语, 尤其“万岁累世”一语, 几乎与引文中“阳遂复世”意义无二, 无疑都充分地表达了人们在追求富贵与长生方面的诉求。
所以, 结合出土文献、传世文献, 并联系道教文化, 将上述引文中的“阳遂”, 理解为道教经文中所谓的寿命长久的一种状态, 是比较合适的, 这不仅有文献上的证据, 也更为符合汉魏时期人们的实际生活情况。 (34)














作者:鹏宇,本文章已出版认证,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违者追究法律责任。非授权禁止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和立场不代表道学家网站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