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l Discussion on Gansu Taoist History
自古以来, 在甘肃这块沃土上, 仙道文化积淀深厚, 圣真辈出, 名山胜景甚多, 道教信仰盛行, 其传承发展, 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锦绣壮美崆峒山
一
相传, 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 道教祀奉为天皇, 诞生于古成纪 (在现在甘肃秦安县以北, 静宁以南交界处, 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易·传》有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的记载。
甘肃平凉崆峒山有广成子隐居修炼, 黄帝 (即道教祀奉的人皇) 曾至崆峒山问道, 广成子授黄帝曰:“至道之精, 杳杳冥冥。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无视无听,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毋劳汝形, 毋摇汝精, 乃可以长生。慎内闭外, 多知为败, 我守其一, 而处其和, 故千二百年而未尝衰老。”至今, 甘肃平凉崆峒山方圆有很多山名、地名、岩洞、河流、崖台、宫观名称等, 都与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仙迹传说有密切联系。汉元鼎五年 (公元前112年) , 汉武帝西巡, 仰慕黄帝之事、好神仙, 亦登崆峒山朝拜。
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记载, 春秋末年, 甘肃古成纪人尹喜夜观天象, 一日, 忽然紫云飘飘、霞光道道, 预知必是祥瑞吉兆, 不久会有先圣经过此地, 于是命令官兵清理函谷关环境与沿途道路, 果然老子从此地经过, 尹喜遂迎请老子至楼观, 执弟子礼, 请求道要, 老子授以《道德经》。之后尹喜辞官专修老子之道, 终得正果。尹喜成真后号“文始先生”, 尊位为“无上真人”, 受职为“玉清上相”, 为天府四相之一。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 甘肃先后为五凉、前秦等政权统治, 金城 (兰州) 一度为西魏北周所管辖, 上至士大夫、下到广大平民百姓广为崇尚仙道信仰, 提倡奉道祀神, 尊崇道士修炼, 广立仙坊道观。同时, 出现了一些道家著名人物, 主要有封衡、皇甫谧、王嘉、王雷保、傅礼和等。他们医术高明, 道学精湛, 在甘肃道教的传播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道观建筑也有了一定的规模。据资料记载, 狄道县 (今甘肃临洮县) 修建了太平观, 秦安县王家山修建了慈航宫, 还有不少地方开凿了石窟等扩建工程, 如崆峒山石窟等, 这些石窟蕴藏大量道教石刻雕塑, 内容精彩, 极富价值。
至唐代, 道教传承在甘肃出现了鼎盛一时的景象, 道教信仰在平凉、泾川、陇西等地更是兴旺盛行, 信士云集, 涌现出许多道教著名人物, 如天水的尹文操、平凉的贠半斤、陇西的李渤、李筌、西和的萨守坚等, 他们在当时的道教传播过程中非常活跃。仪凤四年 (679) , 尹文操受唐高宗之命, “兼任知宗圣观事, 主持昊天观, 观中供奉太宗灵位”。另有李渤著《真系传》, 李筌著《太白阴经》, 萨守坚著《铁罐施食》。萨守坚还创道教西和派 (或称铁师派) , 被道教界尊为“萨真人”。据史料记载, 唐太宗李世民曾在兰州榆中兴隆山大兴土木, 宫观建筑从此分布东西山中。此外, 张掖地区的紫极宫、开元观、关帝庙, 西和县的真武庙, 正宁县的承天观等都是这一时期建成的。
北宋偏安江南后, 甘肃地区全部被西夏和金所统治。在社会动乱时期, 人民更期望从古老道教信仰中寻求安慰, 得到解脱, 所以在这一时期, 当地仙道信仰不衰反兴, 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城镇陆续新建扩建了不少道观, 如兰州府城隍庙、九阳观、玄妙观, 天水三清阁, 文县上清宫, 庆阳正阳观, 武威龙王庙、文庙, 岷州芸叟洞等。此时, 也不乏有道教著名人物在甘肃弘道传教。金大定十四年 (1174) , 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云游甘肃陇西传道, 当时皈依丘祖门下者甚多。金大定十八年 (1178) , 马丹阳祖师在甘肃华亭、平凉一带传道。南宋庆元年间 (1195-1200) , 秦致通、李致亨在榆中兴隆山“朝阳洞”出家修道 (二人曾任过蒙古大军朝营的谏议大夫) ,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 将“朝阳洞”改为“二仙洞”, 并塑二人法像供奉。
元代, 道教正一派与全真派同时在甘肃传播, 但以丘祖及其弟子的传播活动影响最为广泛。其弟子黄青松等在陇西城南创建了七真观, 被列为十方丛林, 教事玄范兴行。据资料载, 元末明初, 七真观常住道士达到二三百人之多。另外丘祖再传弟子梁志通云游至天水时, 见此地山林环境雅静, 于是募化建成玉泉观, 同时修缮了伏羲画卦台、三皇庙等。在道教文化广泛传播的环境下, 甘肃各地又建了不少道观, 如临夏大隐庵 (即现在的万寿观) , 成县仙人崖北极宫, 庆阳环县孙不二真人洞碑、祠碑、修路碑、孙真人殿、钟鼓楼, 陇西武侯观, 民勤元贞观, 武威关帝庙、玄天上帝庙等。
甘肃仙道传承至明代再次呈现出蓬勃生机。全真道士李涵虚, 由湖北武当山太子坡云游至甘肃陇西七真观当住持, 又在莲峰山传道建观, 他精通斋醮科范, 以良好的修行吸引了很多弟子皈依其门下参玄学道, 在当地道教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 笃信仙道的明肃庄王朱楧和几位藩王在兰州改建重建宫观, 将宋代“九阳观”重建后改名为“金天观”, 聘请武当山著名道士孙碧云为第一任住持, 负责教务管理。这期间, 张三丰也曾云游甘肃一带传教, 并在兰州与弟子孙碧云阐释《易经》。相传, 张真人曾在张掖留下蓑衣、药葫芦、八仙过海图三件法物, 显神应化, 传为佳话。这一时期, 由于不少著名人物弘扬道法, 甘肃各地兴建修造道观更多。
由于清朝政府重佛轻道, 各地仙道阐教传承一度受其影响处于衰势。但是, 在甘肃, 因为有近代高道刘一明在当地苦志修行, 道教思想的传播并没有就此走向没落。刘一明在甘肃兰州兴隆山修行建观长达四十余年, 期间他阐释教理教义, 著书立说, 编成《道书十二种》发行于世。林启明、谢祥、李醇等人协助刘一明募化集资修建兴隆山殿宇楼阁, 使得兴隆山道场盛极一时。据《甘肃道教志》所载, 1943年, 全省有道教宫观1054座, 其中规模较大的200多座, 信教群众2711户, 人数15807人, 全真乾坤道士590人。
三
新中国建立后, 道教界人士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 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1952至1953年, 兰州市举办了两期僧、道人员培训学习班, 第一期18名道士参加, 第二期16名道士参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道教正常的宗教活动重新得到恢复。1985年, 甘肃省道教协会成立, 道教传承重现新的生机与活力。截至2017年夏, 全省相继成立的各级道协团体组织44个, 其中省级1个, 市 (州) 级9个, 文研社团1个, 县 (市、区) 级33个;经政府批准开放的道教宫观1080座, 其中已有国家宗教局监制挂牌的场所771处;较著名的道观有平凉崆峒山, 兰州白云观、兴隆山, 天水玉泉观, 临夏万寿观、大妙山、白云观, 临洮岳麓山, 敦煌栖云观, 张掖道德观, 武威雷台观等。
作者:袁宗善,本文章已出版认证,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违者追究法律责任。非授权禁止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和立场不代表道学家网站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