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纵观道教的发展史, 它以道家哲学作为基础, 广泛吸收了各种古老宗教、神仙思想、民间文化的元素, 同时又融汇了儒家和佛教思想。道教文化的融汇性奠定了它极为广阔的发展基础, 使之成为与中国老百姓世俗生活密切联系的宗教, 成为中国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ultural Harmonization of Taoist Music
道教音乐的文化融汇特色与道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道教历来强调随方设教、与时偕行。
植根于中华文化, 因应社会发展, 不断进行“自我调适”, 是道教发展的一贯传统, 这也是当前道教中国化所需借鉴的宝贵经验。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纵观道教的发展史, 它以道家哲学作为基础, 广泛吸收了各种古老宗教、神仙思想、民间文化的元素, 同时又融汇了儒家和佛教思想。道教文化的融汇性奠定了它极为广阔的发展基础, 使之成为与中国老百姓世俗生活密切联系的宗教, 成为中国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道教音乐立足于自身的信仰特色, 同时也融汇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的精华, 汲取了儒家和佛教音乐的元素。道教音乐的发展历程, 实际上是一个宫廷与民间、宗教与世俗融汇的过程, 由此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贵遗产。
一
道教音乐的起点可以溯源于古老的民间音乐传统。史书记载, 早在周代, “师巫而舞雩、恒舞于室”就是民间社会流行的风尚。东汉时期, 道教正式形成, 其音乐也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比如, 第一部系统提出道教音乐理论的典籍《太平经》就说“音声通神”。
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 (415) , 寇谦之创建北天师道, 科仪中所用“云中音诵” (“华夏颂”“步虚声”) 是道教运用音乐较早的记载。之后, 陆静修在南方规范道教科仪, “以简驭繁”, 使科仪音乐更加规范。这个时期是道教音乐不断汲取民间音乐的内容而逐渐发展的成熟时期。
唐以后, 道教音乐受到朝廷重视, 进入“庙堂之中”, 成为国家祭祀大典中所用的音乐。在这个时期, 道教音乐广泛吸收民间音乐的各类素材, 将民间的曲词、曲调按照道教的思想加以改编。比如, 在明代政府的大力提倡下, 民间音乐如《清江引》《变地花》《采茶歌》等就被吸收为道教音乐。
到清代, 道教音乐逐步走向民间, 与民间音乐彼此融汇、相互影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现今流传各地的道教音乐大都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像苏州的玄妙观道乐与苏南吹打、河北巨鹿的道教音乐与河北吹歌、山东崂山道乐与胶东音乐、陕西西安城隍庙鼓乐与西安鼓乐等等, 都是一脉相承, 这种现象生动说明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融汇。
二
道教音乐融汇了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隋唐以来, 道教音乐广受宫廷的青睐, 成为国家祭祀大典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朝历代帝王不但诏令道士、大臣广制道曲, 还采用道教“虚步音韵”;在宋代, 道教音乐的宫廷化进一步发展, 朝廷曾设云璈部主管道乐, 并出现第一本道乐谱集《玉音法事》, 其中收录了唐至宋的道曲谱50首;宋政和二年 (1112) 颁布《金箓灵宝道场仪轨》226部;金元时, 道教全真派受到推崇, 形成全真道乐。在明代, 朝廷设“神乐观”, 由道士担任斋醮乐官。明代还出现了道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收入道曲14首, 成为标准的宫廷祭祀音乐, 道教音乐的宫廷化在此时可谓达到顶峰。
宫廷音乐的主体是“雅乐”, 道教音乐也对此有所吸收。突出的例证就是, 在唐宋时期, 道教音乐的声乐和器乐不断完善、繁杂, 所用的乐器除了法器之外, 还增加了弹拨、拉弦乐器;各种道教乐曲也逐渐发展, 像唐代的《霓裳羽衣曲》《紫清上圣道曲》等道乐, 都是代表当时最高艺术水平的音乐作品, 这些都是道教音乐与宫廷音乐融汇的体现。
三
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代表着儒家的文化精神。从这个角度而言, 历史上的道教音乐融汇着儒家文化精神。实际上, 唐宋时期用于宫廷祭祀大典的道教音乐很多都是儒家文士所作。而在这个过程中, 道教音乐也融汇了佛教音乐。比如, 唐高宗就命乐工仿照佛曲制作了大量道乐。据《唐会要》记载, 唐开元十三年 (725) 将佛曲改为道曲, 如《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 《舍佛儿》改为《钦明引》, 等等。
尤其是元代之后兴起的道教全真派强调儒释道的合一。因此, 道教音乐的融汇性在道教全真派音乐中最能得到体现。比如, 现今流存的《全真经韵》的“韵腔”, 就是吸收了儒家“歌诗弦诵”的礼乐教化思想, 借鉴了佛教“梵音赞呗”的诵唱手法, 继承和发展传统道教“乐诵经文”的音乐文化传统, 凝聚着儒士出身的道教音乐家的创作智慧, 可谓道教音乐的文化融汇性的典型样本。 (孙凡:《世俗音乐的道教化》)
四
由于文化融汇的特色, 道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几乎已经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道教音乐经过千百年来的繁衍流行, 早已走出庙堂、淡化了宗教科仪, 走向世俗, 根植民间, 被广泛使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婚丧嫁娶等节庆活动之中。
正是融汇性赋予道教音乐以生命力, 使之流传而不绝。时至今日, 唐宋时期的宫廷雅乐只存在于文字的记载中, 人们甚至只能从道教音乐中去找寻它的“鲜活样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道教音乐才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道教音乐的文化融汇特色与道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道教历来强调随方设教、与时偕行。植根于中华文化, 因应社会发展, 不断进行“自我调适”, 是道教发展的一贯传统, 这也是当前道教中国化所需借鉴的宝贵经验。道教音乐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融汇特色, 不仅对于道教音乐而言意义重大, 对于新时代道教中国化, 发挥道教适应时代的积极作用, 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索。
泰山道教音乐历史悠久, 始于北魏,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自诞生之日起便融入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之中, 现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东岳庙会非物质文化展演中的泰山道教音乐演奏。
作者:仲凯,本文章已出版认证,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违者追究法律责任。非授权禁止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和立场不代表道学家网站的观点和立场。